2025年5月22日上午,西岗幼儿园南师大指导教研核心团队、南京市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魏鹏飞老师、南京市栖霞区青秀城幼儿园陈蕾园长来到西岗幼儿园香悦澜山园,参加南师大黄进教授指导的教研活动。
上午八点半,老师们分批观摩了中五班的班级环境及幼儿游戏,接着老师们集合多功能厅,聆听了中五班庄静老师对主题《我是劳动小达人》的初期汇报。
汇报后,教师们分为三组在不同的活动室展开小组交流并由一位组员代表进行研讨汇报。
第一组: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儿童的劳动意识比较强,同时在家园共育中,可以看出家长对劳动的重视,但教师还需要关注儿童的情感和态度,考虑是否可以以项目形式开展,同时也可以将即将到来的端午节融入其中。如何将劳动主题在生活中一点一滴渗透,还需要教师理性思考这个主题的价值是什么。儿童初期对劳动的认知局限于“帮助他人”,缺失“自我服务”、“社会协作”的认知,教师应将日常劳动转化为发展适宜性的活动,从“帮忙”到“共同责任”,帮助儿童建立更加全面的劳动观,劳动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单纯的“帮忙”。同时本组教师提出困惑“教师对劳动的定义是什么?”“中班体力劳动具体指哪些?”“劳动和服务是否是对等关系”等,并建议班级教师关注儿童的自我服务,如早点环节,让值日生自然诞生。
第二组:本次开展的劳动主题与幼小衔接中的生活准备相关,主题具有挑战性,也具有较高的价值,能够帮助儿童更好的自我成长。同时提出困惑:调查问卷中的选项过于局限,是否可以设为开放性回答。“劳动分类是教师引导还是儿童的自主行为,是否有必要进行劳动分类?”同时,本组教师建议主题价值内的真、善、美可以进一步梳理,劳动价值、劳动技能的表述有些浮于表面,另外班级开展的谈话活动局限于调查问卷,可以利用绘本等方式开展。本组教师还提出除了体力劳动,还可以思考脑力劳动的相关活动,并梳理出劳动清单。
第三组:本组教师认为《我喜欢的劳动工具》这一活动提供的材料可以更丰富一些,层次可以更多一些,提供的底板限制了儿童的想象。从班级的调查问卷来看,儿童对于劳动的兴趣不是太浓,可以思考如何让儿童有积极的体验。劳动的概念比较宽泛,可以从小点着手研究。同时本组教师提出困惑“劳动与劳动工具是否有必然的联系?”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需要借助工具,劳动并不只是打扫卫生。工具的换代也随着日常发展推动,比如扫把发展为了扫地机器人。本组教师认为较少人会认为劳动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趣味可能也只是短暂的,可以思考劳动对于孩子的情感价值,劳动不必要去强调有趣,而是要对儿童进行积极的引导。
魏鹏飞老师:
1.劳动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劳动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进一步探讨劳动到底包含哪些内容。
2.劳动主题可以帮助儿童提升解决实际的问题的能力,如儿童吃完东西可以自己收拾,并衍生出值日生。
3.劳动的内容与儿童动作发展相关联,建议关注自我的劳动服务,只有园所、家庭、社区协同合作对儿童会更有帮助。
李好博士:
1.劳动是一件具体的、需要进行实践的事情,劳动需要意志力去克服,它本身的价值在于去做。
2.教师对儿童的提问“你在劳动时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是否过于抽象,可以结合情境让提问更具体一些。
3.除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还可以关注情绪劳动,如小朋友对他人的安慰与关心。
4.思考劳动的边界在哪里,当我们明确劳动与非劳动的区别时,便能更明确劳动教育的意义在哪。
陈蕾园长:
1.劳动的概念很宽泛,将劳动的概念扩大,我们可以做很多的事情。
2.思考什么是儿童能够持久做的事情,儿童不喜欢的事情是不能持久的,教师可以发现儿童喜欢什么,提供适合幼儿的劳动工具。
3.劳动最主要的价值,应是儿童对劳动愉悦感的建立。儿童能够自我服务、为他人服务,并从中获得更大的幸福感。
4.游戏中的劳动,也是一种对社会劳动的反馈,可以将劳动与节日、节气结合,家园共育。
黄进教授:
1. 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的概念就像一座山,所以不一定用俯瞰的方式认识山的全貌,而是带着孩子走不同的路径,看不同的风景。课程就是一段旅程。教师在开展主题活动时不必试图涵盖主题中可能包含的所有细节和方面,同样的主题不同的班级、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儿童,都会有不一样的开展内容,也有可能会另辟蹊径,也有可能在山边盖个小屋,有流水、小桥,都是对山的意义建构,在此过程中,儿童会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想象,并更好的理解劳动的内涵,建构新的经验。
2.劳动对幼儿的意义。
(1)对幼小孩子,是形成早期自我的能力,形成独立自我。自我能力满足自我需求。自我服务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师需要评估幼儿是否有能力做。
(2)形成成长的体验。问卷中幼儿反馈帮家人做家务,是象征性的参与,幼儿在模仿成人,家人也会给与幼儿“长大”的反馈,使幼儿有长大的感觉。
(3)劳动的社会性。在了解各行各业的时候,选择儿童感兴趣的职业,扩大儿童对社会劳动的视野。
3. 劳动教育的方法。
(1)自我劳动很重要,思考哪些劳动是儿童能够坚持长期做的,可以形成一种成长体验,而不是象征性参与,同时成人需要给儿童积极的反馈。
(2)对儿童劳动的肯定,应是肯定儿童对共同体的贡献,而非某个人,不让儿童理所当然的认为劳动是某个人的任务。
(3)将儿童感兴趣的社会工作转化为游戏,为儿童创造性的呈现提供相关材料的支持,支持儿童对劳动创造性的理解与想象。
4. 劳动的工具。
劳动的工具展现了儿童对劳动的理解,应选择儿童经常使用的工具,在其他课程中也可以有自己的思考。园所在前期建设中,需要有课程的思维,如在种植活动中种扫把草,在日后可以带儿童一起制作扫把,展现教师的课程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