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西幼】聚焦兴趣本质,唤醒幼儿内在驱动力 ——记5.8黄教授入园指导(四)

2025年5月8日上午,西岗幼儿园南师大指导教研核心团队、南京市栖霞区青秀城幼儿园陈蕾园长来到西岗幼儿园科文路园,参加南师大黄进教授指导的教研活动。

4.jpg

本次汇报案例均围绕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撰写,首先是西岗幼儿园科文路园魏璐芸老师分享案例《经典文学形象在小班幼儿常规培养中的创造性运用--以米糕的成长转变为例》,接着西岗幼儿园香悦澜山园庄静老师分享案例《以热爱为笔,拼出春日成长图鉴--小橙的拼图兴趣之旅》,最后西岗幼儿园天佑路园潘苏南老师分享案例《趣玩泥巴》。

汇报后,教师们分为三组在不同的活动室展开小组交流并由一位组员代表进行研讨汇报。

第一组王萍:关于魏老师的案例,教师提出困惑:西游记的形象是否适合小班幼儿,猪八戒的形象是否适合作为激励幼儿吃饭的榜样,并提议不能因为一位幼儿的喜好而引发每个幼儿喜好。关于庄老师的案例,教师提出困惑:对于特需儿童,提供的拼图是否合适,教师是否可以多关注幼儿的情绪,并建议丰富拼图的形式,教师应通过拼图解决幼儿的情绪问题。同时本组教师提出自己对兴趣的理解,有教师认为小班幼儿对文学作品是一个长期的兴趣,潘老师的案例以幼儿的短期兴趣为主,而庄老师的案例更多的是社交兴趣,并提问:抓住教师幼儿的兴趣后,该如何进一步支持。同时提出,为什么黄教授建议将本次研讨内容的重点放在幼儿的好奇心、兴趣上。

第二组王婧竹:关于魏老师的案例,教师认为魏教师十分尊重幼儿,情境化与游戏化贯穿始终,教师的介入适当,并很好的把握了教育契机,同时提出困惑:米糕午睡事件中的时间线表述的不够清楚,是否是在一天中发生的,闹钟的设置是否合适,是不是提前唤醒更合适。关于庄老师的案例:教师认为庄老师能够关注到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同时建议教师应根据幼儿的气质类型提供相应的支持策略,材料的提供需要更有层次性,并进行分类。关于潘老师的案例,教师认为潘老师以绘本为导向追随幼儿的兴趣,结合艺术领域开展活动,将传统文化与艺术相结合,同时提出困惑:案例中是全体幼儿参与还是个别幼儿,孩子真正想用泥做什么,孩子的好奇心与兴趣究竟是什么,孩子想要玩陶泥还是自然界中的泥。

第三组叶明淏:关于魏老师的案例:教师认为魏老师能够很好的抓住幼儿的兴趣,案例的切入点较好,十分关注幼儿的情绪。同时建议教师改变视频拍摄的形式,并建议案例题目中“常规培养”改为“生活习惯”更为合适。关于庄老师的案例:教师提议材料的投放应尊重个体差异,材料需具有层次性,并困惑对普通幼儿观察是否适用于对特殊儿童的观察,同伴间的竞争是否适用于特殊儿童。关于潘老师的案例,教师认为案例中用词应更加准确,区分陶土和陶泥,并提议教师可以对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连续的观察记录,捕捉幼儿的兴趣点。


南师大学前教育系研究生李雨潼分享

黄教授团队的研究生分享了有关幼儿好奇心、兴趣的相关理论。好奇心是知识方面的信息缺陷-预期弥补缺口的能力-内在驱动的弥合意愿。紧接着她结合相关文献,向在座教师展开描述了好奇心与兴趣的区别,并将理论结合三位教师分享的案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最后,她还向老师们介绍了兴趣的四种类别。

陈蕾园长

关于魏老师案例:

1.教师选择经典文学很符合小班幼儿喜爱模仿各种形象的特点,从幼儿的表现也能够看出他是真的喜欢西游记。

2.针对个别孩子的兴趣,教师在班级适当的投放相关的材料,也许可以带动其他幼儿的兴趣,这也属于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

关于庄老师的案例:

1.建议教师将拼图分多个层次进行提供,材料的摆放依据难度分层级进行有序摆放,幼儿才能将其收整齐放回去。

2.个体活动或许更适合案例中的特殊儿童,或是可以和小一点的孩子进行活动,更利于他自信的建立。

同时建议三位教师能够将活动延伸至家庭,让家长了解幼儿的转变,让好的习惯在家庭中延续的培养。

李好博士

1.思考儿童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否是因为多种兴趣的结合,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就是儿童对什么感兴趣,为什么感兴趣。兴趣的桥梁不止是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而是通向完整的世界。

2.幼儿从对一个事物有好奇心发展到对这件事产生兴趣再到产生一定的志趣,这个过程需要意志力的参与,往往需要通过长期的努力和实践来实现。教师应关注这样的过程,更多关注幼儿活生生的完整的生活,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更好地唤醒幼儿的内在驱动力。

黄进教授

兴趣的分类:

1. 教师需要对儿童的兴趣进行判断,兴趣在教育心理学一般分为情境兴趣和个人兴趣倾向。儿童在游戏时,教师应关注儿童的兴趣是否是情境性兴趣,是否会持续下去。

2. 从经验对兴趣可分4类:概念性兴趣、程序性兴趣、社交性兴趣、创造性兴趣。

动力与成就的问题:

结合杜威的观点,“兴趣对于教育者来说,最重要的是看到它提供给儿童成长的动力,而不是他们表现出来的成就。”这就提醒教师在儿童的成就中可能会看到兴趣,但是不意味这是持久的、具有内在动力的兴趣,越小的儿童,内在动力和成就表现越统一,越大的儿童兴趣动机越复杂。

兴趣与好奇心:

好奇心是从情境兴趣变为稳定的认知兴趣的中间阶段,儿童需要通过好奇心,才能到达一个更高的认知空间,教师需要捕捉儿童表现出好奇的状态,或许只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是自发的想要去弥补信息缺口,从而才可能产生认知的兴趣。

对于案例的建议:

1.庄老师的案例中幼儿有一个片段呈现了他在创造性、想像性方面的兴趣,教师要思考如何将其转变为程序性的兴趣,在游戏中找到成就感,可以在后期思考调整游戏内容,降低游戏目标来帮助幼儿体验成功。同时关于案例分析与描述还需对应。

2.《西游记》有许多的版本,可以在小班开展活动,如果需要变成全班性的活动,需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