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上午,西岗幼儿园南师大指导教研核心团队来到西岗幼儿园经天路园,参加南师大黄进教授指导的教研活动。
核心组成员分批观摩了经天路园中二班的班级环境及区域游戏。接着,中二班叶明淏老师进行了主题《拜访春天》的末期汇报,中二班慎子夜老师分享了主题中的案例《我的大树朋友》,并进行了主题评价及师幼、幼幼关系评价分享。
随后,教师们分为三组在不同的活动室展开小组交流并由一位组员代表进行研讨汇报。
第三组何悦:教师认为主题中对于风筝缺少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与渗透,并可以注重家园共育,对于幼儿风筝飞不起来的疑惑,应该利用家长资源支持幼儿。关于“冰雹”,教师的意识与认知影响幼儿探究的导向。关于“古诗词欣赏”,教师可以做进一步的延伸,如在图书区可以有对古诗词的欣赏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对于“昆虫”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让科学与艺术融合。关于爬楼梯、放风筝比赛中幼儿的情绪,教师可以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并及时提问支持,进一步追问拓展,教师组织的活动形式及意义应更关注幼儿的感受。最后,教师认为季节性主题与科学探究的关联性较强,因此可以结合欣赏图画书《春天来了》后,再开展“春种秋收”的种植活动。
第二组胡冰梅:教师十分会利用各种资源,能够善于抓住偶发的事件开展活动并支持幼儿的学习,同时建议教师对古诗词欣赏后可以带领孩子进行表征,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建议放风筝和爬楼梯可以不以比赛的形式进行,不强调输赢,或者及时地进行挫折教育,让幼儿正确地看待比赛,每次的活动都应该对孩子有一定的总结、梳理,经验的提升,对于相关的活动有一定的延伸和拓展。最后,教师提出困惑:1.幼儿对于二月兰十分感兴趣,活动前期教师是否对孩子进行了前期的讨论与支持。2.活动《春如线》是如何开展的。3.教师对于不想比赛的幼儿是如何引导的。第二组教师认为应该将文本更完善,每一个活动应有后续的延伸。
第一组李涛:关于“冰雹”话题,教师在主题中做到了儿童在前,教师在后,与家长同频,同时对于下冰雹的活动,建议教师可以将活动改为晨间谈话活动,向幼儿提问冰雹天气和晴天你喜欢哪种天气?为什么?先肯定幼儿的回答,再补充科学知识。关于制作驱虫水,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了解蚂蚁与大树的关系,构建生态体系。关于古诗词,“绿肥红瘦”中教师具有敏感性,但敏感性不是抓住幼儿表现出的行为,而是对幼儿未表现出来的行为教师去介入。并提出:教师在面临偶发事件时,到底该如何处理?关于放风筝,最后是否需要告诉幼儿风筝是如何飞起来的?关于数数,幼儿园的树究竟是幼儿的需要还是教师的预设?活动是否需要从伦理的角度去开展等问题。
李好博士
1.关于生成性的概念:教师可以有一个思维的突破,不仅关注物体本身是什么,而是思考这个物体能用来做什么,做出什么?儿童能与之产生怎样的关系。
2.关于生成课程的敏感性:对于课程中随机发生事件的敏感性,其实教师也需要一些钝感力,不是所有的事情我们都需要去做及时的反馈,而是可以根据幼儿的行为去做进一步的思考,教师需要学会观察和等待,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我发现和解决问题。这种钝感力并不是忽视幼儿的需求,而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自主性和成就感。
3.关于生成性课程的时间性:春天的气候变化多样,在春天也可以和儿童去感受跨越季节的事物,如有些事物始终存在于自然界,一年四季都有,但又有很大的变化,任何时间点都会汇聚过去、现在和未来。
黄进教授
1.关于汇报文本的肯定。本次汇报文本撰写都是具体情境和故事,不空洞不抽象,理论分析也是基于问题,特别能引发教师的思考。
2.关于活动“冰雹来了”。对于类似“冰雹”这种偶发事件,建议用晨间谈话活动开展。因为偶发事件无法再次还原现场,让幼儿有亲身体验,展开探究实验,形成假设与结论的机会。如有了前期经验后,再次在幼儿在园期间发生,就可以思考开展探究活动。
3.关于“数树”。首先,需要考虑数数活动在何种情境下更有意义。活动开展的契机要贴合幼儿的需要,逻辑要理清,为什么要认识树,为什么要去数树,活动开展需要充分的动力去支撑幼儿的兴趣。其次,需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了什么,找到自我充分发展的动力因素,不用过度关注结果,更加需要关注过程中未完成的幼儿,公平公正地给予每一个幼儿学习与支持的机会。
4.关于“古诗词”。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个别幼儿脱口而出的词汇“绿肥红瘦”,此时教师应深入思考,这究竟是幼儿偶然的灵光一现,还是确实蕴含着某种发展的潜力。进而重新审视应提供给幼儿哪些资源和文化的体验,并可通过课程审议的方式,探讨何种内容最契合儿童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