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西幼】用初见的视角,再遇春天 ——记3.27黄教授入园指导(二)

2025年3月27日上午,西岗幼儿园南师大指导教研核心团队来到西岗幼儿园经天路园,参加南师大黄进教授指导的教研活动。

1.jpg

活动伊始,老师们分批观摩了经天路园中二班的班级环境及区域游戏。接着,老师们移步多功能厅,中二班慎子夜老师进行了主题《拜访春天》的中期汇报,接着,中二班叶明淏老师分享了本主题中的案例《春日野菜奇遇记--南京娃的自然探索之旅》。

在座教师认真聆听了主题汇报及案例分享之后各抒己见。在座教师认为在本主题中,主题开始前期教师能十分用心审议主题价值及资源,并能在生成活动中及时反思,值得学习,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1.主题开展中活动的时间、场地可以适当调整。2.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教师也可以从关注动物的生长转化到关注幼儿自身的生长。3.活动可以依据幼儿的调查问卷进行延伸,追问幼儿问卷中的回答。4.区域可以提供名画欣赏,丰富音乐活动,给幼儿树立高级榜样。5.不用刻意将所有的活动与主题联系,如园部组织的大型活动。6.教师应在活动中捕捉孩子的需求,深挖幼儿的发现。

陆玲园长

1. 教师设计的调查问卷以及对问卷的分析都较为细致到位,但对于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如何推进主题的进展还需要好好思考。

2. 人与自然的联接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且一直都在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去定性是否已经完成这样的联接。

3. 关于案例撰写部分,叶教师将孩子的实际行为列举出来并做分析,值得我们学习。

4. 教师常常会出于惯性对孩子进行提问,事后也会反思自己提问是否合适,不过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也许当时的提问不是很合适,但孩子的反应也有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大惊喜,需要教师事后认真分析、反思。

黄进教授

关于主题:

春天的概念就像一座山,每个人都想认识这座山,只是走的路不同,所以看到的风景不同,而走过的路才是自己对这座山真正的感受。所以不一定用俯瞰的方式认识山的全貌,亲身体验产生最真切的感受。同理,教师在开展主题活动时不必试图涵盖主题中可能包含的所有细节和方面,同样的主题不同的班级、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儿童,都会有不一样的开展内容,具有切身的体验和感知就是有价值的。有时候课程的偶然性会成为课程发展的契机。

所以,教师、家长等成人应回到初见视角,悬置起以往套路化的印象,以儿童的眼光、初见的视角去看世界,向儿童学习,共同带着疑问探索世界,从观察、提问中找到课程生发的契机。

7.jpg

幼儿需要环境的熏陶,儿童只有欣赏到好的作品,他们的表现、表达就会更有多元。多元化富有质量的表达是更高级的思维方式,也能更好的将经验转化为能力。教师提供的工具与欣赏范本,也决定了儿童表达的质量,多元化和富有智慧的表达,可以促进人与人智慧的成长,环境中资源的提供非常重要。

教师在分析主题价值时,幼儿认识自然规律、理解生命成长,这是“真”;我们还要围绕春天考虑其社会价值,比如人与人的关系、季节变化对人的影响、季节中的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等,这些都属于“善”的范围。教师可以暂时悬置计划开展哪些具体活动,而是在基于观察、了解幼儿经验和家长调查分析后再去思考,是开展针对性的活动还是根据幼儿需要去“织网”。

面对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回应幼儿,及时提供相应支架,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幼儿提出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有效地维护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以及对知识的渴望。这种互动方式对于幼儿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

关于教育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孩子在观察和模仿中学习,同时还会观察他人对此行为的反馈,试图理解、揣测他人的意图。教师需要观察幼儿心理上的变化,更进一步的了解、支持、回应幼儿。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是以人的生长作为教育的内在目的。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主要是指儿童的本能、天性和兴趣等决定的教育历程的目的;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主要是指家长或教师从外面硬性插入教育历程的目的。

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