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上午,西岗幼儿园南师大指导教研核心团队齐聚西岗幼儿园科文路园,参加南师大黄进教授指导的教研活动。
上午九点,老师们先是分批观摩了西岗幼儿园科文路园中一班的班级环境和区域游戏,接着在上午9:30于科文路园多功能内汇合,分别聆听了科文路园路中二班世雄老师对主题《走进冬天》,天佐路园中一班朱海燕老师对主题《冬天里》的中期汇报
在座教师根据两位教师的汇报,结合班级观摩情况及“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关于主题《走进冬天》的讨论:
在座教师认为班级教师是从冬天自然现象入手,跟随幼儿兴趣开展的主题,并且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例如弹棉花、人造雪等活动,不断提升幼儿经验的获得。
本主题由于每个方面都有涉及,所以建议教师可以给予幼儿更多探错的机会,持续和幼儿进行探究,从而更进一步体现主题活动开展的价值。
在座教师还建议班级教师在后续活动开展过程中,特别是在探索冰和霜的自然现象时,可以更多地与幼儿进行互动和交流,持续跟随幼儿经验开展更多类似相关的活动,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支持他们在实践中成长。
在探讨关于搭建大棚这一主题的活动中,建议教师们能够详细展示幼儿在搭建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包括他们如何进行搭建以及如何使用测量工具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此外,教师们还应该记录并展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做出的选择,比如他们选择搭建大棚的方向和位置,以及他们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通过这样的记录和展示,可以充分体现出幼儿在探索和选择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关于主题《冬天里》的讨论:
在座教师认为本主题活动和《走进冬天》主题的不同点在于,本主题有更强的连续性和衔接性,教师在主题过程中利用了多种资源,包括环境资源、人力资源以及丰富的绘本材料,丰富幼儿多感官的需求,有效增强了他们的实际体验感和经验的获得。
在进行主题活动的准备工作之前,教师们已经通过各种途径积累了丰富的相关经验。这些经验包括但不限于如何搭建和维护大棚,以及如何为树木提供必要的保暖措施,确保它们能够在寒冷的季节中安全过冬。通过这些实际操作的了解,教师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活动的细节和重要性,从而在与幼儿互动时,能够更加有效地回应他们的好奇心和问题,提供准确和实用的信息。
本主题中,教师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和欣赏冬季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对美的感受和表达,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还能加深对冬季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在座教师建议班级教师可以多和幼儿交流,以追问的形式了解幼儿想要解决得更深层次的问题及后续活动的兴趣点。以此来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和生活体验。
关于两个主题共性内容的讨论:
1.这两个主题都着重于从季节变化、日常生活以及传统节日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教师特别关注幼儿的亲身体验,旨在支持幼儿关注到冬天这个季节的特性、气候条件,而且还要让他们能够发现并欣赏到冬季所独有的其他美好方面。
2.冬天不仅仅是一个季节的更迭,它还象征着对新年的期待和憧憬,以及家人团圆时那份深厚的情感价值。在后续活动中,建议两个班级的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冬天这一主题中的情感价值,引导幼儿感受和理解这一季节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4.两个主题都很好地利用幼儿附近的资源,教师关注到了当前幼儿可获得的经验,建议教师在后续的主题开展过程中,持续考虑到主题中附近-未来资源的关联性,提供给幼儿更加丰富的资源,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持。
5.关于是否所有动植物都需要保暖,可以和幼儿进行讨论后探究,帮助他们建立起科学的思考方式。
陆玲园长
1.两个与冬天相关的主题都是以时间来推进主题的进展,在主题研究过程中有一些没有结束的活动,建议教师可以用明确的时间标注出来,这样便于记录活动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确保幼儿能够从活动中获得系统的经验。
2.关于冬至活动以及其他类似的民俗文化活动,虽然在不同地区可能存在着一些共通的习俗和传统,但是建议教师可以特别关注并帮助幼儿们深入了解南京当地的独特习俗。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积累更加丰富多样的生活经验,而且还能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关于主题中呈现的观察记录,对于其中的支持策略,这些策略并非为了当前活动的即时执行而设计的,而是为了后续活动的推进而进行的深思熟虑。因此,教师们在考虑这些策略时,应当将重点放在对后续活动的深入思考和规划上,确保这些策略能够有效地促进后续活动的开展。
4.关于主题中出现的人造雪游戏,建议教师在后续的活动中,多多关注幼儿的兴趣点,深入探索游戏的情况,细致思考这样的游戏形式是否真正适于幼儿的发展,以及它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在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提升。
黄进教授
1.关于主题中的案例
主题呈现的案例都关注到了幼儿各领域发展的需求,幼儿的个体差异性,但是教师不用特意地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去搭建案例的框架,建议教师首先去撰写、收集案例,之后再从案例中去思考是否有和理论相关的内容,有无利用相应的理论去回顾案例本身,有无关注到幼儿在案例中的表现,幼儿之间的互动性。通过这样的过程,教师可以更自然地将理论融入实践,使案例能够真实反映幼儿的行为和反应,以便于其他教师或研究者能够从中获得有价值的见解和启示。
2.关于主题中的科学性常识
主题活动中,一些经验、常识性的问题,教师要多积累,多和幼儿讨论交流,避免出现与科学常理不符的情况。
面对幼儿一些奇思妙想,教师可以根据他们兴趣点,从关注幼儿的“做”,转为关注幼儿的“想”,以探索的方式推进幼儿的假说成为事实,从而帮助幼儿在自我探究中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
3.关于进一步延续主题活动
如何进一步延续已经开展的活动,例如通过艺术作品开展的艺术审美活动,建议教师在总结、反思时,可以借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框架,充分认识到某些经验传达给幼儿怎样的价值,幼儿会有怎样的自然反应(例如名画-幼儿现实生活中所见的联系),除了要充分倾听幼儿的表达之外,还要关注幼儿之间的相互启发,通过提问可拓展的问题,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更好地把握幼儿兴趣的出发点,帮助幼儿组织已有经验转化为新的认知经验。
4.关于主题活动开展方式的选择
教师可以去思考选择开展活动的依据是什么,是在主题开展中和幼儿随机交谈从而追随幼儿兴趣点产生的话题,还是根据时节、气候、节日选择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主题,并且在活动开展之后,教师要持续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要去关注幼儿在活动获得了什么,深入理解活动对幼儿成长的真正价值,而不仅仅是关注他们完成了哪些任务。